环保新闻

陈吉宁入职1个月:清理领导亲属插手环评

2015/11/0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十九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15年2月27日的决定:

 免去周生贤的环境保护部部长职务;

 任命陈吉宁为环境保护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15年2月27日

 原标题: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进入环保部一个月做了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27日下午经表决通过,决定免去周生贤的环境保护部部长职务,任命陈吉宁为环境保护部部长。就在一个月前,陈吉宁刚刚被任命为中共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至此,现年51岁的陈吉宁成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中最年轻的”一把手”,陈吉宁也是目前国务院组成部门一把手中唯一的60后。

 上任一个月陈吉宁做了啥?

 截止28日,陈吉宁进入环保部正好一个月。根据官方报道,一个月里,他有9次公开亮相。

 2月9日,陈吉宁第一次以新身份公开亮相,中央第三巡视组组长吉林、副组长韩亨林向环境保护部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时,直言环保部存在的核心问题:环评未批先建,环保部领导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红顶中介”突出易生利益输送等环保领域潜规则。陈吉宁在会上表示,要以环境影响评价为重点,大力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紧接着,在春节前夕的2月16日,作为环保部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他出席2015年全国环保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暨巡视整改落实动员视频会。陈吉宁表示,要加大对环评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和惩戒力度,全面清理环保系统领导干部及其亲属违规插手环评审批或开办公司承揽环评项目,严肃责任追究。

 腊月二十九当天,陈吉宁前往环保系统老领导曲格平家中看望慰问。大年三十当天,陈吉宁到北京市环境保护检测中心慰问值班的一线工作人员。

 此外,2月15日,陈吉宁还会见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李勇一行,与对方交流环境保护合作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环保部官网的公开报道中,除参加中央巡视组反馈会外,陈吉宁大多身着一套灰色休闲西装、蓝色衬衫,与当校长时并无两样。

 即将面临治污、改革“大考”

 陈吉宁即将履新的环保部,正处于面临最具挑战的时候。除了前述的反腐问题,社会公众对于环境的关注空前高涨,如何治理污染获得公众“好评”也对陈吉宁的专业经验要求颇高。此外,环保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做好生态文明体制和生态环保管理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触碰深水区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此时履新环保部党组书记、部长,既需要改革的魄力,也需要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

 事实上,过去若干年中,陈吉宁在环境领域颇有建树,履新前一直担任环保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他先后组织、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国家攻关、重大专项、基础研究以及国际联合科研项目,其中不乏区域和城市生态系统分析、规划,以及环保产业政策等。《环保法》修订中,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陈吉宁也提出了细致且具有针对性的建言。

 一个被很多媒体人记住的细节是,2006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当时周生贤刚上任不久,在国新办召开介绍松花江水污染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情况时,就请来了彼时的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陈吉宁。当记者问到“松花江会否因为江水解冻,可能导致局部水域硝基苯浓度升高”的问题时,周生贤主动请陈吉宁回答,陈吉宁就评估结果作出了判断。在水环境领域,陈吉宁更是权威专家。据清华大学官网,陈吉宁先后在2001年、2004年主持了国家环保局“辽河流域‘十五’环境规划”和“全国面源污染控制政策框架与行动方案”;2000年至2005 年,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科技部“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和“污水回用技术”、政策和规划研究”等重大研究工作。

 从清华大学副教授到系主任、副校长、校长,新任环保部党组书记的陈吉宁此前无任何在政府部门任职的经历。不过,陈吉宁在清华担任系主任、校长期间的治学、治校经历也为他带来了管理经验。

 归国一年时,陈吉宁因10年海外经历被推崇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学改革的人选。在陈吉宁作为系主任时,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希(现中组部常务副部长)就注意到了陈吉宁。据媒体报道,陈希曾多次在工程院院士钱易面前夸奖陈吉宁,认为她的工作开展得非常有特色,是个很有能力的年轻人。作为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钱易也认为,陈吉宁一直对从事的环境治理领域有很新的观念。

 一个例子是,刚刚任职系主任时,陈吉宁为了解决系里教学楼空间狭小的问题,突破;饿传统等学校批钱的思路,找到中意合作的职能楼项目,将环境学院大楼设计成充分利用太阳能、自然光的绿色节能生态示范楼,最终确定由意大利方面出钱,清华出地。陈的协助能力与创新的理念也在崭露头角。

 担任校长和全国人大代表双重职务的陈吉宁还在2013年“两会”时透露,清华大学正在研究PM2.5的治理方案。对于陈吉宁的能力,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评价其“行政管理能力强,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思路清晰,有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

 

 

 

返回上一页